孩子自由散漫慣了,父母怎么辦?在人的一生當中,自控能力最差的時期就是童年,想讓孩子告別散漫而擁有自覺性。父母需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培養自覺性,從自我價值的認可開始。很多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被動,源于他們經歷了太多的嘲諷和打擊。比如孩子越催越磨蹭,父母的催促給孩子太多負面的感受讓他們失去了自覺的動力。輔導孩子學習也是如此。父母吼聲越大,孩子表現就越木訥,因為他對學習已經失去了信心,甚至開始厭學,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認同所做的事情就更容易主動了。相反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他就會產生放棄的念頭,給予孩子信任和鼓勵,幫助他收獲“贏”的體驗。喚醒他內心的力量,自覺才會發生。
第二,培養自覺性,需要建立界限感。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孩子的懶惰和磨蹭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我們都知道機場的登機口會在飛機起飛前15分鐘關閉。誤機的人并不多,高鐵在中途站僅僅停靠兩三分鐘,也很少有人耽誤行程。有誰見過飛機和高鐵不厭其煩地等客嗎?事事都由大人來掌舵,孩子就會心安理得地等待著被安排,想讓孩子自覺,父母和孩子之間就要建立清晰的界限感,把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否則無孔不入的照顧必然會讓孩子養成依賴和懶惰。
第(di)三,自(zi)覺(jue)性(xing)不(bu)是(shi)(shi)被(bei)逼(bi)出(chu)來的(de),自(zi)覺(jue)性(xing)的(de)建(jian)立是(shi)(shi)一個(ge)過程,無論學習還是(shi)(shi)工作,只要孩(hai)子想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在心理上經歷克制,用意(yi)志力進行(xing)抗爭。正如想要早(zao)起(qi)就必須打敗睡意(yi)。自(zi)律(lv)本身就是(shi)(shi)反人性(xing)的(de),這(zhe)對孩(hai)子來說是(shi)(shi)不(bu)小的(de)挑戰(zhan),所(suo)以父母(mu)(mu)的(de)作用舉足輕(qing)重(zhong)。很多父母(mu)(mu)試圖用逼(bi)的(de)方式來讓孩(hai)子建(jian)立自(zi)律(lv),這(zhe)種被(bei)動的(de)他(ta)律(lv)作用并不(bu)長久。自(zi)律(lv)的(de)本質是(shi)(shi)自(zi)我控制,父母(mu)(mu)只能輕(qing)輕(qing)的(de)推,慢慢的(de)陪。
轉載://bamboo-vinegar.cn/zixun_detail/11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