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guo),有這樣兩(liang)個家(jia)族(zu):一(yi)個是(shi)(shi)*家(jia)族(zu),一(yi)個是(shi)(shi)珠克(ke)家(jia)族(zu),兩(liang)者(zhe)都已傳至第八代。*是(shi)(shi)個博學(xue)多(duo)才(cai)的(de)哲學(xue)家(jia),為人(ren)嚴謹(jin)勤奮。他的(de)子孫(sun),有13位(wei)當過大學(xue)校長(chang),100多(duo)位(wei)是(shi)(shi)教授,80多(duo)個是(shi)(shi)文(wen)學(xue)家(jia),60多(duo)個是(shi)(shi)醫生,還有1人(ren)當過副總統,1人(ren)當過大使,20多(duo)人(ren)當過議員(yuan)。珠克(ke)是(shi)(shi)個遠近聞名的(de)酒鬼和賭(du)徒(tu),畢生渾渾噩噩。他的(de)子孫(sun),有300多(duo)人(ren)當過乞(qi)丐和流浪者(zhe),7個是(shi)(shi)殺人(ren)犯,60多(duo)個犯過詐騙和盜(dao)竊罪,400多(duo)人(ren)因(yin)酗酒致殘(can)或夭亡。
這兩個家族的歷史說明什么?父母的素質如何,對下一代的影響很大。一些家長遵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古訓,總認為嚴格就是好的,對兒女的教育采用防范的方法,生怕兒女變壞,于是整天盯著,看著,跟著,說著,于是矛盾不斷,沖突不斷,這無疑是最壞的教育。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卻是百般遷就、溺愛,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呢?
規則一:發現錯誤,應放手嘗試,忌大加譴責、恐嚇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積累經驗教訓。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不失時機地大加譴責、恐嚇。其實,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將犯錯誤轉變為絕好的學習機會。所以,當孩子自動想要嘗試新事物時,大人就算已經預知會遭到失敗,但仍應該讓孩子去試試看。
也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當孩子在準備做新的嘗試時,家長或是說當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了,這樣既剝奪了孩子嘗試新事物、獲取新經驗的機會,又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思維的發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放手讓孩子去大膽嘗試,進一步獲取新的感性經驗。
規則二:發現優點,應積極肯定,忌抓著缺點不放
父母要有敏銳的目光,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從而肯定、鼓勵他們。對于事物的發展總有他的兩面性,父母的目光千萬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長處、優點。記得有位老師在評價孩子的作品時,說得非常精彩,對每一幅畫都是持表揚肯定得態度,當老師拿出一幅畫得亂七八糟畫,老師看了看,滿懷驚嘆地說:“大家看啊,這幅畫,他用了多少種顏色啊,我們一起來數數…”我覺得所有的父母們都要向這位老師學習,深入挖掘孩子的優點,充分肯定孩子。這樣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總是盯住孩子的缺點,并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樣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為著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說:“這孩子只吃魚、肉、蛋,蔬菜不沾邊……這可怎么辦呢?”其實,當著孩子的面數落缺點,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就會出現越管越糟的現象。
規則三:培養習慣,應前后一致,忌隨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會制訂一些“規則”,如: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小時、晚上8:30前睡覺、上床后聽半個小時故事等等。對于這些規則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一忙把什么都忘了。這樣不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比如:
星期天的晚上,媽媽正在趕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歲的兒子一個人覺得沒事可做,一會兒一會兒跑來問媽媽:“你陪我出去玩,好不好?”“媽媽,你什么時候好啊?”“媽媽,我的雷達車找不到了,你來幫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鐘,兒子就來了4趟。媽媽覺得真的是很心煩,實在無法安心寫材料了。這時,媽媽想到了兒子平時最愛看《奧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長時間,非常專注(平時,媽媽是*不讓兒子看的)。于是,媽媽幫兒子開好了影碟機。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里,兒子再也沒有來打擾媽媽,媽媽終于專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從表面上看,這個媽媽似乎處理的很好,兒子終于不來打擾媽媽了,她也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們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在此過程中媽媽在使用負強化手段,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打下了伏筆,使他的行為也得到了鞏固,當他下次想看“奧特曼”時,第一反映就是圍著媽媽、煩媽媽。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決定或叫規則,所有的家庭成員也必須保持一致。否則,也會影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如:兒子在幼兒園能自己進餐,在家中卻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媽媽很著急,覺得這樣下去總是不好的。于是,決定從今天開始,讓兒子自己吃飯。到了晚餐時,媽媽說:“寶寶長大,能自己吃飯了,是嗎?”寶寶點點頭。由于習慣了有人喂,所以寶寶吃得很慢,奶奶幾次想要喂,都被媽媽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寶寶還沒吃好,而且弄得滿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還小嗎,才6歲,喂喂也沒什么…”這次,媽媽再也沒說什么。這樣,孩子的習慣不但沒有養成,反而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試想:如果下次媽媽要再讓孩子自己吃的話,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嘛,不急。
總之,教育是需要嚴格的,但更需要寬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應三忌,將會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到父母的疼愛、信賴和期待,及對他們的尊重和肯定。這將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開端。
【延伸閱讀】“另一只舊鐘”的教育藝術
一只新組裝好的小鐘放在了兩只舊鐘當中。兩只舊鐘“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其中一只舊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3200萬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萬次。”小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么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只舊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鐘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鐘很輕松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3200萬次。
面對一只新裝好的小鐘,兩只舊鐘都有古道衷腸,可是,“一只舊鐘”有教育但沒有藝術,“另一只舊鐘”是有教育又有藝術,很容易讓人想起生活中的許多教育現象。
一(yi)個小(xiao)(xiao)(xiao)男(nan)(nan)孩(hai)(hai)兒(er)(er)上(shang)幼兒(er)(er)園的(de)時候特別希(xi)望自己(ji)長(chang)(chang)大,每長(chang)(chang)大1歲,他就(jiu)(jiu)(jiu)自豪地說(shuo):“我(wo)是大哥哥了!”可是上(shang)小(xiao)(xiao)(xiao)學(xue)(xue)(xue)(xue)(xue)一(yi)年(nian)級(ji)以后(hou),他就(jiu)(jiu)(jiu)非常后(hou)悔自己(ji)長(chang)(chang)大了。因為(wei)老師說(shuo)以后(hou)就(jiu)(jiu)(jiu)不(bu)能再像(xiang)小(xiao)(xiao)(xiao)孩(hai)(hai)子(zi)那(nei)樣想學(xue)(xue)(xue)(xue)(xue)就(jiu)(jiu)(jiu)學(xue)(xue)(xue)(xue)(xue)、想玩就(jiu)(jiu)(jiu)玩,每天(tian)都得寫作業(ye)(ye),每天(tian)都得按時上(shang)學(xue)(xue)(xue)(xue)(xue),不(bu)交(jiao)作業(ye)(ye)或者遲(chi)到了就(jiu)(jiu)(jiu)得挨批(pi)評,不(bu)團結同(tong)學(xue)(xue)(xue)(xue)(xue)要(yao)挨批(pi)評,不(bu)遵守紀(ji)律也(ye)要(yao)挨批(pi)評……總之,要(yao)告別無憂無慮(lv)的(de)童(tong)年(nian),做一(yi)個刻(ke)苦學(xue)(xue)(xue)(xue)(xue)習的(de)好學(xue)(xue)(xue)(xue)(xue)生!男(nan)(nan)孩(hai)(hai)兒(er)(er)回家問媽(ma)(ma)媽(ma)(ma)上(shang)學(xue)(xue)(xue)(xue)(xue)是不(bu)是一(yi)直這樣苦?媽(ma)(ma)媽(ma)(ma)說(shuo):“上(shang)學(xue)(xue)(xue)(xue)(xue)很快樂呀(ya),寫作業(ye)(ye)能學(xue)(xue)(xue)(xue)(xue)習更(geng)多的(de)知識(shi),按時上(shang)學(xue)(xue)(xue)(xue)(xue)就(jiu)(jiu)(jiu)是鍛煉身體,周六周日想睡(shui)懶覺(jue)就(jiu)(jiu)(jiu)睡(shui)懶覺(jue),媽(ma)(ma)媽(ma)(ma)這輩子(zi)最喜歡(huan)(huan)的(de)事情(qing)就(jiu)(jiu)(jiu)是上(shang)學(xue)(xue)(xue)(xue)(xue)!”“媽(ma)(ma)媽(ma)(ma)不(bu)喜歡(huan)(huan)上(shang)班嗎(ma)?”“喜歡(huan)(huan)!我(wo)更(geng)喜歡(huan)(huan)上(shang)學(xue)(xue)(xue)(xue)(xue)的(de)兒(er)(er)子(zi),看到你高興(xing)地上(shang)學(xue)(xue)(xue)(xue)(xue),媽(ma)(ma)媽(ma)(ma)上(shang)班就(jiu)(jiu)(jiu)像(xiang)上(shang)學(xue)(xue)(xue)(xue)(xue)一(yi)樣高興(xing)!”聽了媽(ma)(ma)媽(ma)(ma)的(de)話,男(nan)(nan)孩(hai)(hai)兒(er)(er)入學(xue)(xue)(xue)(xue)(xue)焦慮(lv)情(qing)緒得到了緩解。
其(qi)實(shi),媽媽和老師對孩子(zi)(zi)的(de)(de)要求是一(yi)樣的(de)(de),只不過老師像“一(yi)只舊鐘(zhong)”一(yi)樣從負面(mian)提出警告,進而(er)讓(rang)孩子(zi)(zi)感覺到壓(ya)力和害(hai)怕,媽媽則像“另一(yi)只舊鐘(zhong)”從正(zheng)面(mian)引導,讓(rang)孩子(zi)(zi)感覺到輕(qing)松和快(kuai)樂(le)。于是,上(shang)學的(de)(de)事(shi)實(shi)并沒(mei)有改(gai)變,孩子(zi)(zi)上(shang)學的(de)(de)心態卻改(gai)變了(le),學習的(de)(de)效果自然隨之提高。學習就像鐘(zhong)表的(de)(de)滴答(da)擺動那(nei)(nei)樣漫長(chang)而(er)簡單(dan),只要每(mei)次付出一(yi)點(dian)點(dian),最后就收獲(huo)“3200萬”那(nei)(nei)樣巨(ju)大的(de)(de)進步(bu)與(yu)快(kuai)樂(le)。
“另(ling)一只舊鐘(zhong)”的(de)教育藝術至少(shao)有兩點可供家(jia)長模仿。
說正話不說反話,給孩子信心
教育就是期望對方接受忠告,怎樣使自己的忠告入耳入心呢?首先就是給對方積極的心理暗示,而不是把對方嚇倒。“一只鐘表”的“擔心”和“恐怕”把剛要參加“工作”的小鐘表嚇得事情還沒做就說“辦不到”,以后“吃不消了”的可能性大大增強,這等于給自己樹立一個假想的敵人,人為地形成心理障礙。而“另一只鐘表”鼓勵小鐘表“不用害怕”,小鐘表就決定“試試”,一試果然沒問題。孩子學習會遇到大大小小很多困難,家長要像“另一只鬧鐘”那樣給孩子多提供正面信息,讓孩子對困難形成積極的應對態度。
說小數不說大數,指導孩子操作
小鬧鐘涉世尚淺,第一次聽說“3200萬”這樣的天文數字,他還沒有積少成多、化難為易的豐富體驗,所以“吃驚不已”,以至認為自己“辦不到”,而“另一只鐘表”指導它:“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小鐘表能夠操作這種“簡單的事情”,最后他完成了“3200萬”的工作任務。平時家長不但要給孩子提出正確的要求,更要善于指導孩子可行的操作過程,這樣孩子才能像小鐘表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圓滿地完成各種任務。
有(you)個(ge)漁人有(you)著(zhu)*的(de)捕魚技術,被(bei)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de)時候(hou)非常苦惱,因為他三個(ge)兒子的(de)漁技都很(hen)平(ping)庸。
于是他(ta)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de)苦(ku)惱:“我(wo)真不(bu)明白(bai),我(wo)捕魚的(de)技術(shu)這么好,我(wo)的(de)兒(er)子們為什(shen)么這么差(cha)?我(wo)從他(ta)們懂事起(qi)就傳授捕魚技術(shu)給他(ta)們,從最(zui)(zui)(zui)基本(ben)的(de)東西(xi)教起(qi),告訴他(ta)們怎樣(yang)(yang)織網最(zui)(zui)(zui)容易捕捉到(dao)魚,怎樣(yang)(yang)劃船(chuan)最(zui)(zui)(zui)不(bu)會(hui)驚(jing)動魚,怎樣(yang)(yang)下網最(zui)(zui)(zui)容易請魚入(ru)甕。
他(ta)們長(chang)大了,我又教他(ta)們怎(zen)樣識潮汐,辨(bian)魚汛……凡是我長(chang)年(nian)辛辛苦苦總結(jie)出來(lai)的經(jing)驗,我都毫無保(bao)留地傳授給了他(ta)們,可他(ta)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shang)技術比(bi)我差的漁民的兒(er)子!”
一位路(lu)人(ren)聽了(le)他(ta)的(de)訴(su)說(shuo)后,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ta)們(men)(men)嗎(ma)?”“是(shi)的(de),為了(le)讓(rang)他(ta)們(men)(men)得到*的(de)捕魚(yu)技術,我教得很(hen)仔細很(hen)耐心。”“他(ta)們(men)(men)一直跟隨著(zhu)你嗎(ma)?”“是(shi)的(de),為了(le)讓(rang)他(ta)們(men)(men)少(shao)走(zou)彎路(lu),我一直讓(rang)他(ta)們(men)(men)跟著(zhu)我學。”
路人說(shuo):“這樣說(shuo)來,你的(de)錯誤就(jiu)很(hen)明顯了。你只傳授給了他(ta)們技術,卻沒傳授給他(ta)們教(jiao)訓,對于才能(neng)來說(shuo),沒有(you)教(jiao)訓與沒有(you)經驗一樣,都不能(neng)使人成大器!”
歲月的滄桑讓漁(yu)王攥(zuan)了一大(da)把(ba)捕魚(yu)的經(jing)驗和竅門,他想把(ba)這些秘笈傳給兒子,渴(ke)望他們通(tong)過(guo)捷徑再(zai)速(su)(su)成一個漁(yu)王。但是“招數(shu)”不對路,導致(zhi)欲速(su)(su)則(ze)不達。
做父母的(de)(de)也擁有像漁王一(yi)(yi)樣(yang)寶貴的(de)(de)人生財富,又何嘗(chang)不(bu)急切(qie)想地傳授給(gei)孩子(zi)(zi)(zi)呢?一(yi)(yi)位(wei)媽(ma)(ma)媽(ma)(ma)牽(qian)著兒(er)(er)子(zi)(zi)(zi)快走(zou)到幼(you)兒(er)(er)園門口了(le),媽(ma)(ma)媽(ma)(ma)問(wen)兒(er)(er)子(zi)(zi)(zi):“你(ni)是(shi)不(bu)是(shi)覺(jue)得今(jin)天(tian)走(zou)的(de)(de)時間短(duan)一(yi)(yi)些?”兒(er)(er)子(zi)(zi)(zi)點(dian)(dian)(dian)(dian)了(le)點(dian)(dian)(dian)(dian)頭。“你(ni)知(zhi)(zhi)道為什么(me)嗎?”“不(bu)知(zhi)(zhi)道。”“因為兩點(dian)(dian)(dian)(dian)之(zhi)間直線(xian)(xian)最(zui)短(duan),以前咱們繞(rao)了(le)一(yi)(yi)個彎,今(jin)天(tian)沒繞(rao)彎。你(ni)再(zai)跟(gen)媽(ma)(ma)媽(ma)(ma)重(zhong)復(fu)一(yi)(yi)遍,兩點(dian)(dian)(dian)(dian)之(zhi)間直線(xian)(xian)最(zui)短(duan)。”兒(er)(er)子(zi)(zi)(zi)重(zhong)復(fu)了(le)一(yi)(yi)遍,媽(ma)(ma)媽(ma)(ma)贊賞地摸摸兒(er)(er)子(zi)(zi)(zi)的(de)(de)頭說:“對了(le),以后(hou)記著,啊?”兒(er)(er)子(zi)(zi)(zi)又很乖地點(dian)(dian)(dian)(dian)了(le)點(dian)(dian)(dian)(dian)頭。其實(shi),孩子(zi)(zi)(zi)雖然對“兩點(dian)(dian)(dian)(dian)之(zhi)間直線(xian)(xian)最(zui)短(duan)”點(dian)(dian)(dian)(dian)頭了(le),但他(ta)只是(shi)一(yi)(yi)種被動的(de)(de)附(fu)和與生硬的(de)(de)記憶,不(bu)可能(neng)真正(zheng)理解這個幾何原理。
這位媽媽和漁王一樣忽略了有效教育的一個關鍵詞:體驗。
對于幼兒和小學生來說,教育的重心在于豐富他的“體驗”,即直接經驗。學習理論研究成果發現,孩子的知識來源并不是父母耳提面命傳授的直接結果,而是主動積極建構的成果,這就是說,他必須獲得真實完整的生活、游戲與學習過程,既積累經驗也遭遇教訓,而只有經驗沒有教訓的學習結果不能內化為孩子的認知結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沒有獲得“真才實學”,頂多只是死記硬背但不會舉一反三、靈活應用。
這位媽媽可以換個方式讓孩子有“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真實體驗,比方說:
① 走到鋪墊瓷磚的人行道上,媽媽在地面上圈出兩米見方的正方形,指出正方形的任意兩個頂點,然后問孩子:“這兩點之間,我們怎么走最短呢?”然后讓孩子量步,走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步數肯定少,走兩點之間的折線距離,步數肯定多。這種方式更加直觀地向孩子展示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真實含義。
② 媽媽用手表或者手機與孩子一起計算兩條路線所用的時間(當然走兩條路的速度要一樣),孩子通過親自觀察、比較可以得出“抄近路更快一些”的結論,其科學道理的實質與“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是一樣的。這樣即使孩子對“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等詞匯不明白,但這三個詞有機聯系起來的幾何原理他已經有所體驗和領悟了,這才是教育的關鍵。
轉載://bamboo-vinegar.cn/zixun_detail/1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