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dao)為何(he)物(wu)?道(dao)有(you)何(he)用?
孫子“兵者(zhe)五事”:道(dao)、天、地、將、法之”道(dao)“篇
孫子曰:兵(bing)者,國之大事(shi),死生之地(di),存(cun)亡(wang)之道,不可(ke)不察也(ye)。
故(gu)經(jing)之以(yi)五事,校之以(yi)計,而索(suo)其情:一(yi)曰(yue)(yue)道,二曰(yue)(yue)天(tian),三曰(yue)(yue)地,四曰(yue)(yue)將(jiang),五曰(yue)(yue)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可(ke)與之(zhi)死,可(ke)與之(zhi)生,而不(bu)危也;
天者,陰(yin)陽(yang)、寒暑、時制也;
地者(zhe),遠(yuan)近、險易、廣(guang)狹、死(si)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yong)、嚴(yan)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zhe),將莫不聞,知之者(zhe)勝,不知者(zhe)不勝。
國之大事,在祀(si)與戎。
一個國家要(yao)想發動戰(zhan)爭(zheng)(zheng),就必須先(xian)籌劃戰(zhan)爭(zheng)(zheng),分析戰(zhan)爭(zheng)(zheng),了解(jie)與戰(zhan)爭(zheng)(zheng)有關(guan)的各種情況。
那(nei)么,戰(zhan)爭需要了解和分析哪些情況呢?
換(huan)句話說(shuo),決定戰爭(zheng)勝負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孫(sun)子明確(que)回(hui)答(da),要發動戰爭(zheng)(zheng),贏得(de)戰爭(zheng)(zheng),就必須了解和分析“道、天、地(di)、將(jiang)、法”五(wu)個方面的情(qing)況,即孫(sun)子所謂的“兵者五(wu)事”。
什(shen)么是(shi)“道”
傳說這個世(shi)界上存在著一種神奇的東西,它無(wu)影無(wu)形,卻又無(wu)處(chu)不(bu)在,輕若無(wu)物(wu),卻又重如(ru)泰山(shan),如(ru)果能夠獲知這一樣(yang)東西,就能夠了解這個世(shi)界上的所(suo)有的奧秘,看透(tou)萬物(wu)所(suo)有偽裝,通曉(xiao)萬物(wu)所(suo)有知識,天下萬物(wu)皆(jie)可歸(gui)于掌握!
這(zhe)實在是一(yi)個太大的誘惑(huo),所以幾(ji)千年來,它一(yi)直吸(xi)引(yin)著無數人前(qian)仆后繼地追尋。
這個東西的(de)名字叫做“道”。
所(suo)謂“道”,是(shi)構成萬物并決(jue)定萬物變化的最本(ben)原(yuan)的東(dong)西(xi),是(shi)天下(xia)所(suo)有規律的總和,是(shi)世界萬物最根本(ben)的法則,小至“修身”、“齊家”,大至“治國”、“平天下(xia)”,一(yi)切皆有“道”。
孫子說(shuo),所謂(wei)道,“令民與上同意也(ye)。故(gu)可與之生,可與之死,而不危也(ye)”。
孫子(zi)的“道(dao)(dao)”,是(shi)戰爭之道(dao)(dao),與政治(zhi)有(you)關(guan),與經濟有(you)關(guan),與道(dao)(dao)義、民(min)心有(you)關(guan),是(shi)治(zhi)國之道(dao)(dao),治(zhi)軍(jun)之道(dao)(dao),也是(shi)競爭之道(dao)(dao)。
“道”就是(shi)政治
克勞(lao)塞維茨說,戰(zhan)爭是(shi)政治的延續。
馬(ma)克思說,經濟基礎決(jue)定上層(ceng)建筑。
政治和經(jing)(jing)濟(ji)的關系密不可分,戰爭說到底都是(shi)經(jing)(jing)濟(ji)利(li)益的斗爭的最高形式。
老子說,“道(dao)法自(zi)然”,只有在順(shun)其(qi)自(zi)然的和諧意境中(zhong),才(cai)能得(de)“道(dao)”。
什(shen)么叫政治(zhi)?孫子說,“令民與上同意也”。
孫子(zi)認為,“道”首先與政(zheng)(zheng)治(zhi)(zhi)(zhi)有關(guan),政(zheng)(zheng)治(zhi)(zhi)(zhi)就是(shi)“上下(xia)同意”,強調(diao)的(de)是(shi)君主的(de)治(zhi)(zhi)(zhi)國能力(li)(li),強調(diao)政(zheng)(zheng)府(fu)與人民之間的(de)關(guan)系。要求(qiu)統治(zhi)(zhi)(zhi)者(zhe)要營造一(yi)種“上下(xia)一(yi)致(zhi)”的(de)和諧(xie)的(de)政(zheng)(zheng)治(zhi)(zhi)(zhi)氛圍,只有上下(xia)和諧(xie),社(she)(she)會(hui)(hui)安定(ding),才能保(bao)證經(jing)濟的(de)發展,實(shi)力(li)(li)的(de)強大。反之,如果上下(xia)關(guan)系不和諧(xie),社(she)(she)會(hui)(hui)就會(hui)(hui)動蕩,經(jing)濟發展就會(hui)(hui)停滯,實(shi)力(li)(li)就會(hui)(hui)下(xia)降(jiang)。
孫(sun)子同時(shi)指(zhi)出,“修(xiu)道而保(bao)法”,即(ji)搞(gao)好內(nei)政、確立法制(zhi)是確保(bao)國富兵(bing)強的*途徑。
孫子曰:衢地交合。
對于一(yi)個國(guo)(guo)家(jia)來說,“道”除了(le)包含(han)著國(guo)(guo)內民眾的(de)擁護(hu)之外(wai),還要與周邊國(guo)(guo)家(jia)搞好政治、外(wai)交關(guan)系,才(cai)能獲(huo)得國(guo)(guo)際輿論和國(guo)(guo)際關(guan)系中(zhong)的(de)支持。
總(zong)之一句話,所謂政治,就是把朋友(you)弄(nong)的多多的,把敵人弄(nong)的少(shao)少(shao)的。
“道”就(jiu)是(shi)民心
什么是(shi)民(min)心?就是(shi)老百姓的(de)意愿(yuan)、需求、想法。
《淮南(nan)子(zi)·兵(bing)略訓》說:故同利(li)相死(si),同情相成,同欲相助。順道而(er)動,天下(xia)為(wei)響;因民而(er)慮,天下(xia)為(wei)斗。
“道”反(fan)應了(le)民(min)(min)眾(zhong)(zhong)物質方(fang)面的(de)需求,也反(fan)應了(le)精(jing)神方(fang)面的(de)追求,它是通過(guo)相(xiang)(xiang)同的(de)利(li)益、情感、和理想將民(min)(min)眾(zhong)(zhong)結(jie)為(wei)相(xiang)(xiang)死、相(xiang)(xiang)成、相(xiang)(xiang)助的(de)一個整體(ti)。所以,順道而(er)(er)動,就會得(de)到天下(xia)的(de)響(xiang)應,為(wei)民(min)(min)眾(zhong)(zhong)而(er)(er)考慮(lv)的(de)目標,必將會成為(wei)廣大(da)民(min)(min)眾(zhong)(zhong)為(wei)之而(er)(er)奮斗(dou)的(de)目標。
得民心者得天下(xia),失(shi)民心者失(shi)天下(xia),這就是民心向背(bei)的結果。
“道”就是(shi)道義
“道”也是道義(yi),屬于道德倫理的范疇。
韓非子(zi)說:“道(dao)(dao)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在(zai)戰爭中強調道(dao)(dao)德(de)倫理的規范作用,在(zai)中國戰略思想(xiang)中占有非常(chang)突(tu)出的地位(wei)。
在戰(zhan)略所遵守的(de)“道(dao)”中,孫子特別強(qiang)調以民為本的(de)“仁”和(he)“義”的(de)分量。
孫子認為(wei),只有(you)從“道”的方面(mian)來調動(dong)民眾(zhong)的力量(liang),是最(zui)可靠、最(zui)長(chang)久,具有(you)萬眾(zhong)一心、生死與共的強大凝聚力。
一(yi)個高(gao)明(ming)的統帥,并不(bu)是依靠強(qiang)制的手段迫使部屬(shu)去(qu)執行自(zi)己的命令,而是強(qiang)調依靠部屬(shu)自(zi)覺能動的精(jing)神力量去(qu)實現戰(zhan)略的目標。
老子說,弱者,道之用。
在競爭中(zhong)(zhong),弱者(zhe)要特(te)別注意用“道(dao)”,這是因為,“道(dao)”能使自己的(de)對(dui)(dui)抗活動(dong)得(de)到源源不斷的(de)力(li)量補充;掌握了“道(dao)”,能充分掌握力(li)量對(dui)(dui)抗的(de)規律(lv),通過利用條件和巧妙的(de)力(li)量組合,改變力(li)量在特(te)定時空中(zhong)(zhong)的(de)對(dui)(dui)比;站在“道(dao)”的(de)制(zhi)高點上,能讓弱者(zhe)由劣勢(shi)轉為優勢(shi),最終戰(zhan)勝自己的(de)對(dui)(dui)手。
“道”就是師出有名(ming)
戰爭(zheng)就是有(you)組(zu)織地殺人。殺人的理由是什么?
孔子說:“名不(bu)(bu)正則(ze)言(yan)不(bu)(bu)順,言(yan)不(bu)(bu)順則(ze)是不(bu)(bu)成。”說的也是“道”。
戰(zhan)爭(zheng)之道還(huan)強調要師出(chu)有名。
不僅是戰(zhan)爭,做其他(ta)事情也一(yi)樣,必須首先考慮“道”。必須師出有(you)名。只(zhi)有(you)這樣,你的目標(biao)才(cai)能與社會的目標(biao)統一(yi)起(qi)來,你的事業才(cai)能得到(dao)大眾(zhong)的認可和支持(chi),你的努(nu)力才(cai)會獲(huo)得成功并得到(dao)社會的回報。
就經濟領(ling)域而言(yan),一(yi)個有生命力的(de)企業(ye),都(dou)(dou)是講自己的(de)目(mu)標首先定位(wei)在社會(hui)效益上,都(dou)(dou)有一(yi)份強烈的(de)社會(hui)責任感。始終將(jiang)消費(fei)者放在第一(yi)位(wei)的(de)企業(ye),消費(fei)者也會(hui)將(jiang)企業(ye)放在第一(yi)位(wei)。
去年(nian)發生(sheng)的(de)日本(ben)馬(ma)桶蓋搶購風潮,我們暫且先把(ba)狹(xia)隘的(de)民族主義放在(zai)一邊,是否應該反思一下(xia),我們的(de)產品與日本(ben)的(de)產品比較(jiao)一下(xia),到底(di)差距在(zai)哪里?
作(zuo)為企(qi)業(ye)家,只有首先考(kao)慮*的社會效益(yi)(yi)(yi),才能得(de)到*的經濟效益(yi)(yi)(yi)。許多事(shi)實證明,靠損(sun)害社會和(he)消費者利益(yi)(yi)(yi)的企(qi)業(ye),只能得(de)逞(cheng)一(yi)時(shi),最終將被市場淘汰。
“道(dao)”強調了“人(ren)和”的(de)重要(yao)性
孟(meng)子說,天時不如地(di)(di)利,地(di)(di)利不如人和。
戰爭(zheng)是打(da)還是不打(da),能贏還是會輸(shu),就看它是否(fou)符合“道”的要求。如(ru)果(guo)符合“道”的要求,順天意隨民心,君與民才能同仇、同心、同欲(yu)、同意。同方能統(tong),統(tong)一(yi)(yi)指揮,統(tong)一(yi)(yi)行動,使三軍如(ru)使一(yi)(yi)人,試(shi)問天下誰能敵?
“道”強調的是“人和”的重要(yao)性。
“道”是(shi)對(dui)戰爭的一種理性要求
孫子曰:“主不(bu)可(ke)怒而興師,將不(bu)可(ke)慍而致戰。”
“道”是孫子對戰爭的(de)理性(xing)追(zhui)求,也是對所(suo)有(you)競爭行為的(de)理性(xing)要求。
孫子對戰(zhan)爭有(you)著(zhu)明確而理性的(de)衡量標準,戰(zhan)爭不是(shi)為了統治(zhi)者(zhe)的(de)一己之私或(huo)一己好惡,而是(shi)為了“惟民是(shi)保,利合于主(zhu)”。
戰爭首先要(yao)(yao)考慮廣(guang)大民眾的(de)態度,而這(zhe)種(zhong)態度反(fan)應了(le)(le)社會的(de)要(yao)(yao)求,反(fan)應了(le)(le)時代特征,反(fan)應了(le)(le)人(ren)類的(de)進步。
無(wu)論是戰(zhan)爭(zheng)行為或競爭(zheng)行為,都(dou)有(you)(you)著明(ming)確的“道”的要求,有(you)(you)著明(ming)確的理性指(zhi)向。
只有這樣,才能(neng)贏得(de)戰爭,贏得(de)競爭。
孫子的(de)“戰爭之道”
孫子的戰(zhan)(zhan)爭之道,就是以(yi)“全勝(sheng)”為目標(不戰(zhan)(zhan)而屈人之兵),以(yi)謀取(qu)有(you)利形勢為中(zhong)心(xin)(并以(yi)利動),以(yi)“知己知彼”、“因利制(zhi)權(quan)”為方(fang)(fang)法,以(yi)“道、天(tian)、地、將、法”為謀劃內容(rong)的競爭制(zhi)勝(sheng)方(fang)(fang)法論。
被(bei)譽為“群經(jing)(jing)之(zhi)首,大道之(zhi)源”的《易經(jing)(jing)》,對“易”的解(jie)釋有三種,即“變(bian)易”、“不易”和“簡易”。
從戰爭的(de)角度來理解(jie),孫子的(de)“戰爭之道”也同樣包(bao)含這三層意(yi)思:
1、“變易”的戰(zhan)爭之道出其(qi)不(bu)意,攻其(qi)不(bu)備。
孫(sun)子曰:“兵(bing)者,詭(gui)道也。”
戰爭(zheng)*不(bu)變(bian)的法則(ze)就(jiu)是(shi)“變(bian)”(以(yi)分(fen)合為變(bian)),其核心就(jiu)是(shi)“出其不(bu)意(yi),攻其不(bu)備(bei)”,“致(zhi)人(ren)(ren)而不(bu)致(zhi)于人(ren)(ren)”。
2、“不易(yi)”的戰爭之道避(bi)實擊(ji)虛(xu)。
地(di)球每天都在不停地(di)自轉,永遠處(chu)于變化(hua)之中,但有(you)一點不變,那就是(shi)無論(lun)地(di)球怎么轉動,都是(shi)圍繞太陽在轉。這是(shi)地(di)球“不易(yi)”的(de)真理。
戰爭之道也是(shi)如(ru)此(ci)(ci),無論如(ru)何變化(hua)莫測,但強勝(sheng)弱(ruo),眾勝(sheng)寡,實力永遠是(shi)戰爭的(de)基礎(先為不可勝(sheng),以待敵之可勝(sheng))。因此(ci)(ci)戰爭中恒常不變的(de)規律就是(shi)避實擊虛。。
孫子(zi)兵(bing)法的(de)所(suo)有主(zhu)張(zhang)、策略(lve)及方(fang)法,眾多變幻莫(mo)測的(de)詭道都是為了謀求彼虛(xu)我(wo)實之(zhi)勢,最后實現全勝而展(zhan)開,即(ji)在道的(de)前(qian)提和框架下(xia),一切(qie)能(neng)致敵虛(xu)我(wo)實的(de)手(shou)段皆(jie)可以用(yong),反之(zhi)則(ze)不(bu)能(neng)用(yong)。
3、“簡易”的(de)戰爭(zheng)之道知(zhi)己知(zhi)彼,百戰不殆。
老(lao)子說,“大(da)道甚夷(yi)而人(ren)好徑(jing)”。
大(da)道(dao)至簡。我們現代人(ren)(ren)總喜歡或(huo)習慣于用復雜的思(si)路(lu)來琢(zhuo)磨(mo)古(gu)人(ren)(ren),其(qi)實正如老子(zi)所言(yan),大(da)道(dao)平坦,而(er)人(ren)(ren)們偏偏喜歡旁門左(zuo)道(dao),從而(er)辜負了(le)圣人(ren)(ren)之心,只有那些思(si)想單純的人(ren)(ren)才(cai)能直(zhi)達實物(wu)的本質。
孫子(zi)認(ren)為,只(zhi)有(you)充分(fen)了(le)解(jie)自己(ji),了(le)解(jie)敵(di)人(ren),把敵(di)人(ren)變(bian)成戰場上的透明人(ren),從(cong)而(er)可以(yi)隨意拿捏,而(er)自己(ji)不會有(you)任(ren)何(he)危險。
所以,戰爭中(zhong)“簡易”的(de)戰爭之道就是:知己知彼(bi),百戰不殆。
如何做到知己知彼?孫子給出了(le)明確的方法和途徑(jing)用(yong)間(使用(yong)間諜)。
轉載://bamboo-vinegar.cn/zixun_detail/93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