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務繁雜多樣,其中涉及的管理活動廣泛,涵蓋了公共管理的多個領域。公共管理學科范疇包括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發展管理、教育經濟管理以及勞動社會保障等方向。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在國家公共事務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教育管理正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教育管理過程中,許多公共管理的特有屬性得到了充分體現。除了將服務公眾的利益置于首位,教育管理還必須遵循法律法規,依法進行管理和行政。雖然教育管理也追求效率,但更重要的是效率必須以社會效益為先導。
二、教育管理與企業管理的異同比較
共通點:
1. 兩者都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調整管理方式。
2. 管理對象相似,包括人員、財務、物資、事務、時間、空間和信息等。
3. 兩者都表現為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包括計劃、執行、檢查和總結等職能。
差異點:
1. 教育管理側重于培養人才,其領域內很多內容難以明確界定;而企業管理目標明確,主要針對企業內的人員和事務進行管理。
2. 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評價更為復雜,涉及多方面的綜合考量。
3. 教育涉及千家萬戶,其涉及面廣,更容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三、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的異同分析
1. 目標差異:公共管理致力于服務公眾,追求公共利益,而企業管理則以營利為目的,追求利潤*化。
2. 實質區別:企業管理主要著眼于提高組織效率,而公共管理在注重效率的還需深入研究公平問題。
3. 特性之分:與企業管理相比,公共部門尤其是更加強調責任和義務。
4. 監督方式不同:公共管理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監督,而企業管理的監督主要來自企業內部。
5. 權力來源:公共組織的權力主要來源于社會大眾賦予的公共權力,而企業管理的權力多源于私人授權。
四、各管理學科的學科建設與就業方向
在教育管理、公共管理以及企業管理這三個學科領域中,各高校均設有相應的專業和學科方向。教育管理學科主要培養面向高職院校教學及管理工作的人才,其就業方向廣泛。公共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科學的重要分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潛力。而企業管理專業則致力于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企業管理人才。
擴展閱讀:
教育管理學科的學習內容涵蓋了現代管理學和教育科學基本理論,接受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基本能力訓練。公共管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中國各大高校中均有很高的水平,如中山大學是中國最早興起公共管理學的地方之一。企業管理專業是高校的一個重要學科,旨在培養具備高層次、應用型的企業管理人才。
轉變和提升小學教師的管理意識在現代化教育教學管理中,小學教師不僅是知識傳遞的重要橋梁,同時也是直接管理者。他們不僅在日常教學中承擔學生和管理教學設備的工作,還直接參與相關教學的管理。教師在授課、批改作業和測試過程中,應意識到自己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教學過程中的管理者。這為確保小學教育教學有效管理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教學管理中,我們需要積極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全校師生共同努力。借鑒國外現代教學管理的成功經驗,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必須有效聯合校內所有成員、家長和社會,積極參與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我國在學校管理上還需加強,這不僅會造成教學管理的偏差,還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要想真正發揮教學管理的有效作用,必須動員各方力量,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
構建和諧、優美、民主的教學環境是提升小學教學質量的關鍵。為了保持良好的教學狀態,我們需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構建。作為教育培訓機構管理人員,我們需要集中精力,吸收多方力量,為教學人員構建舒適、和諧的教學環境,避免外界環境對教學水平的影響。學校應根據每個學科的需要,適時增添教學器材,改善設備,充分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加強對教學全過程質量的有效管理。傳統上,我們對質量的管理主要注重于質量的檢查,即通過考試來完成管理,忽略了教學的全過程管理。由于教學質量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出來的,因此我們需要將工作的重心從對質量的檢查轉變為對教學全過程的每個環節進行加強管理。這包括教師的備課、上課、輔導、作業布置和批改等。
學校需要加強對教師的管理,主要是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進修和評價。要實現對教師的長期脫產校外和校內進修的有機結合。通過國家和有關教育部門制定多樣化的培訓機構,從制度上給予保證。對于部分受到條件制約的學校和教師,進行脫產校外進修存在困難,因此必須加強校內的進修。
在理解“教育管理”與“教育領導”時,從語義學角度,“管理”有三個主要含義:負責某項工作、保管和料理、照管和約束。“領導”的含義是帶領并引導朝一定方向前進和擔任領導的人。兩個術語的概念分析顯示,“領導”與“管理”雖然有涵義的交叉與包容,但在權責和組織關系上仍有不同的內涵。
由于“管理”與“領導”的概念區別,人們進一步區分了管理者和領導者的概念。領導者被視為轉型式的,而管理者則是交易式的。前者更注重愿景的作用,依據確定的目標啟動實現愿景的過程;后者則更強調制定詳細的議事日程、安排計劃和分配資源以實現組織目標。從行為結果看,管理意味著完成活動、支配日常工作,而領導則意味著激勵、授權和影響他人,使每個成員為組織的變革而努力。
對于“管理”和“領導”的概念理解,雖然二者似乎是對立的,但這是一個誤解。在分析管理和領導的不我們已習慣于“管理”的概念而陌生于“領導”的概念。在一個機構的運作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理想或愿景固然重要,合作的氛圍和環境也十分寶貴,如果不通過日常管理,不僅無法實現組織目標,而且無法達成合作的文化。適合變革的領導者必須集“領導”與“管理”于一身。
學校作為一個教育組織,應當反映其成員共享的期望、信念和價值。
學校管理者的核心任務是將教育的價值觀念深深融入學校組織的每一個角落,根據學校成員的實際需求來設定目標,塑造學校文化,并明確學校組織的使命。
關于學校組織的觀念,應當將其塑造成一個平等、對話、交往的場所。這里是學校組織成員在智力、道德、文化和情感上不斷成長的搖籃。在這里,人們之間的人際關系應該是開放、協作和平等的。
從教育管理到教育領導的轉變,不僅僅是學校組織特性的反思,更體現了教育領導理念下學校組織的實質變化。對于“學校觀”的演變,我們必須摒棄傳統的“教育管理”思維,擁抱“教育領導”的新理念和方法。由于學校是獨特的學習場所,不同于企業組織,教師們富有專業精神與教育信仰,堅守底線,并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學校發展與變革的首要任務不是監督考核或與教師交易,更不是為教學工作開具“科學處方”,而是明確教育的價值與信念,建立共同的愿景和目標,提升全體成員的領導力,共同創造卓越的學校。
如果從“教育管理”和“教育領導”的視角審視校長的角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作為教育管理者的校長更看重身份所帶來的權力,通過權力來顯示自我,并在學校建立并維持層級結構關系。校長處于上屬地位,教師則被視為下屬角色。而作為教育領導者的校長,則是學校發展目標的籌劃者,塑造學校成員的信念、價值和態度。這樣的校長更注重個人素質與權力的匹配,通過協商與支持,與教師共同作出關于學校發展的重大決定。
轉載://bamboo-vinegar.cn/zixun_detail/132579.html